2025年,是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推動外展復康事工的第25個年頭。二十五年來,這支隊伍的腳步遍及社區每個角落,為行動不便、身體受限或缺乏支援的病人帶來希望。這不僅是一段醫療服務的歷程,更是一場以人為本、以社區為家的復康革命。

那打素外展復康事工成立 走出醫院的一步
時間回到1999年。那打素醫院剛遷入大埔,醫護人員在探訪病人時發現,許多康復中的居民居住於沒有電梯的舊樓或偏遠村屋中,要定期回院接受治療極為困難,有的病人甚至因此中斷療程,導致復原受阻。基金會毅然決定突破傳統醫療框架,將治療服務送到病人家中,希望即使他們身處社區,也能獲得與院內同樣質素的照顧。
2000年,那打素外展復康事工正式成立。團隊由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護士及支援人員組成,透過上門評估、治療指導及生活重建訓練,幫助病人提高自理能力、重返生活軌道。25年間,團隊已完成超過數十萬次上門服務,協助中風、骨折、長期病患者、術後長者等重新站起來。對許多家庭而言,這份服務讓他們「家變成復康室」,把希望帶回生活核心。
基金會董事局主席李國謙先生指出:「那打素一向相信醫院的牆不應是限制,而是起點。當醫療走進社區,復康的力量便能真正延伸到每一個人。」

專家匯聚 研討未來復康藍圖
為紀念外展復康事工25周年,基金會於2025年10月17日在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舉辦《無牆復康路─深耕廿五載》研討會,邀請逾百位醫護界、學術界及社會服務界代表參與,深入探討本港、中國及全球的社區復康方向。
香港復康會執行委員會委員貝維斯博士(Dr. Sheila Purves)分享中國及世界各地的社區復康實踐經驗,指出社區復康應重視地方資源整合與長期支援網絡的建立。養和醫院顧問職業治療師李曾慧平教授則以實務案例剖析職業治療如何幫助病人重拾生活角色,強調跨專業協作是未來發展關鍵;而香港都會大學劉永強先生則從病人與醫療提供者的角度,探討復康服務的需求落差與改善方向。
研討會同時展示多項外展復康成效研究,涵蓋心臟衰竭後療護、病人賦能及社區藥房協作等主題,提出多個具前瞻性的實務方案,如利用科技監測病人進展、結合長者中心資源、以「一站式」支援服務縮短轉介流程等,獲與會者一致讚賞。

從傳統到創新 科技賦能復康
回顧早期復康發展,中風病人往往需依賴傳統物理治療,進步緩慢且受制於環境。如今隨着科技躍進,治療模式已全面革新。那打素團隊積極引入樂齡科技及遠程醫療支援,引導患者使用智能訓練系統、虛擬實境復康設備及家庭監測裝置,不僅提高訓練成效,也減少醫院往返負擔。
患者陳女士分享道:「治療師教我如何在家裡練習步行、上樓梯,還透過平板追蹤我的進度。現在我能自己出門買菜,重新感受到生活的自由。」
這樣的例子在那打素復康網絡中屢見不鮮。對醫護人員而言,科技讓治療更精準;對病人而言,科技讓希望變得可觸可感。這些改變,標誌香港復康服務正邁向智慧醫療與社區融合的新時代。

社區連繫 打破復康邊界
在研討會的公開論壇中,五間非牟利團體及病人組織代表亦一同探討「社區復康與護理服務的未來發展方向」。各界一致認為,未來的復康網絡應結合社福機構、地區中心、醫院及政府部門的力量,建立跨界合作平台,讓病人獲得連貫、持續及個人化的支援。
香港社區復康的發展,正由單一醫療向多元共創轉變。從醫院走進社區,再由醫療轉化為生活,這條「無牆復康路」不僅關乎健康,更關乎社會包容與人文關懷。

展望未來 連結、創新、共融
隨着社會人口老化與慢性病患者日增,社區復康服務的角色愈見重要。未來,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將持續與醫院管理局、社福機構及院校合作,拓展更多跨領域計劃,推動數碼化復康平台與社區支援系統互通,實現「智能無牆醫院」的願景。
李國謙主席總結道:「復康是一段人與人同行的旅程。每一位病人的康復都需要社區、家庭與專業團隊的攜手。二十五載的努力,讓我們看到香港復康的力量,也讓我們深信,只要無牆同行,關懷無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