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蝦敏感一定唔食得蝦?

中大成功再揪出3種蝦致敏原 新法憑BAT驗血蝦敏感達9成準

分享: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elegram

貝殼類海產是最常見引致過敏的食物,當中以蝦為觸發兒童和成人過敏反應的罪魁禍首。蝦敏感是本港最常見的食物過敏,除會引起皮膚和口腔的過敏反應外,亦可導致過敏性休克。一項中大和歐洲多國的合作研究發現,本港對蝦敏感的小學生比率為1.05%,而對雞蛋、魚和蟹過敏的比率分別為 0.2%。中大醫學院亦在本地託兒所和幼兒園進行一項全港性食物過敏調查,發現1.28%的學齡前兒童進食貝殼類海產後出現不良反應。

「雙盲、安慰劑對照食物測試」是診斷蝦敏感的黃金標準,但存在高風險、人手需求大和成本昂貴的問題。
「雙盲、安慰劑對照食物測試」是診斷蝦敏感的黃金標準,但存在高風險、人手需求大和成本昂貴的問題。

蝦敏感的常見反應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助理教授梁詩彥醫生表示:「蕁麻疹、皮膚瘙癢和口腔痕癢等症狀是對蝦敏感的常見反應。然而,蝦敏感亦是本港由食物過敏導致病人需緊急住院的最常見原因。長遠來說,蝦敏感的患病率不斷增加但難以根治,令問題日益嚴重,我們有迫切需要找出可準確診斷蝦敏感的生物標記。」

~

延伸閱讀:92%市民受鼻敏感困擾 患哮喘風險高6倍

~

蝦敏感測試

  • 蝦類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濃度,假陽性或假陰性機率高達8成,易與塵蟎、蟑螂敏感混淆,或令患者「戒錯口」。
  • 雙盲、安慰劑對照食物測試:分兩日進行,需人手監察,或激發嚴重過敏,對患者及配套醫療支援需求較高,成本昂貴。
  • 全新BAT測試:抽取患者血液後,再在實驗室加入致敏源刺激,並量度血液中的CD63細胞反應,以「流式細胞分析儀(flow cytometer)」分析來自測試病人血液中的嗜鹼性粒細胞反應。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利用病人血液樣本進行的「嗜鹼性粒細胞活化測試(簡稱「BAT」)」,表現更勝常規的皮刺測試和血液特異性IgE檢測。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利用病人血液樣本進行的「嗜鹼性粒細胞活化測試(簡稱「BAT」)」,表現更勝常規的皮刺測試和血液特異性IgE檢測。

BAT 對診斷蝦敏感具有相當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是次研究招募了35名曾患有至少兩次食用蝦後出現即時過敏反應的個案。他們均接受了「雙盲、安慰劑對照食物測試」,其中15人確診對蝦過敏,其餘20人則證實沒有蝦敏感。兩組參加者均接受了皮刺測試、血液特異性IgE檢測和BAT。

中大成功再揪出3種蝦致敏原 新法憑BAT驗血蝦敏感達9成準
中大成功再揪出3種蝦致敏原 新法憑BAT驗血蝦敏感達9成準

衛懿欣博士總結:「雖然皮刺測試和特異性IgE檢測的靈敏度都在90%以上,但它們的特異性卻相當低,表示這些測試的診斷能力很弱。相反,我們的結果顯示 BAT 是卓越的診斷方法,它在各項測試中具有相當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故此,只要進行BAT這個單一檢測,便可顯著提升診斷蝦敏感的準確性。」

~

成功找出華南地區常見的三種新型蝦致敏原

研究結果亦顯示,「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雖屬於西方人中最重要的蝦致敏原,但僅53%經食物測試證明對蝦敏感的受試者對原肌球蛋白過敏,表明這蝦類蛋白並非引起華人過敏的最主要原因。有見及此,研究團隊進行深入分析,並成功鑑定三種與蝦敏感有關的新致敏原,包括血藍蛋白(Pen m 7)、磷酸丙糖異構酶(Pen m 8)和脂肪酸結合蛋白(Pen m 13)。研究發現在南中國的蝦敏感病者常見對這些來自大虎蝦(斑節對蝦,Penaeus monodon)的蝦致敏原產生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