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眼科醫療大躍進 三位病人親歷新舊不同治療 新技術大減併發症及康復時間 展覽回顧香港眼科百年發展及展望 「携手同心 共締光明」

回顧香港眼科醫療百年發展 白內障手術葡萄膜炎治療大躍進

分享: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elegram

香港眼科醫療大躍進 三位病人親歷新舊不同治療
新技術大減併發症及康復時間
展覽回顧香港眼科百年發展及展望 「携手同心 共締光明」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眼疾治療經歷了革命性的改變。嶄新的技術、微創手術和新式藥物的出現,令手術及治療成效得以提高,大大減低致盲風險、治療副作用及術後併發症與康復時間。以往難治甚至會致盲的惡疾,現時不單止有多種新式療法可改善病情及併發症,部份眼疾更發展至短短10多分鐘的手術已經能夠根治,不少藥物亦革新成療效大、副作用少的一線治療。新醫療技術助患者免受治療期間的不適,例如新生物製劑減低在治療葡萄膜炎時對高劑量類固醇的依賴、新手術有效治療黃斑裂孔及大大縮短康復期、創新超聲波技術令白內障手術傷口更細。這些都為病人帶來新的曙光,並有賴科研的努力及眼科醫生不斷的嘗試、交流及研究,促使今日的成就,令香港眼科醫療發展已達至世界級水平。

延伸閱讀 : 早上起身眼睛特別痕癢 原來是蟎蟲上眼!?

為了讓公眾共同見證眼科醫療技術的發展及成就,並慶祝香港眼科醫學院25週年及香港眼科學會65週年,兩大眼科組織將於6月至9月期間聯同香港醫學博物館合辦為期4個月的「香港眼科醫療發展之回顧及展望」展覽,並設有連場由眼科專科醫生主講有關眼疾治療發展的公眾教育講座。今日(6月2日)開幕典禮上,榮邀到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先生、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劉澤星教授等主持展覽的啟動儀式,與數十位展覽籌委會委員、多個學院及學會的主席及代表為「回顧香港眼科百年發展及展望」展覽揭開序幕,一同見證香港眼科醫療技術的百年發展及成就。

嚴重葡萄膜炎或須依賴口服類固朜 新藥有機會大減副作用

葡萄膜炎較常見於年輕人發病,成因眾多,可能與免疫系統失常有關,嚴重可導致失明。眼科專科醫生何璟穎指出,一般按病情需要處方眼藥水,局部甚至口服類固醇,以舒緩不良的炎症反應,惟部份患者的發炎位置出現於葡萄膜後段或視網膜,視力受損程度最為嚴重,部分病人即使接受治療亦容易復發,稍有不慎可能會永久失明。患有貝賽特氏症的梁先生自20歲起,不斷出現後段葡萄膜炎,每次發作均有極高致盲風險,醫生需處方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及風濕藥物來控制病情,惟副作用較多,長期使用有機會造成骨質疏鬆、血壓高、增加心血管病風險及抵抗力下降等副作用,他亦因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而出現水腫、面腫、失眠,血壓高等情況,嚴重影響生活及情緒。後來梁生亦嘗試用靜脈注射式的生物制劑來控制發炎, 雖然療效較高而且副作用較少,但要經常出入醫院吊針較為不便。及後梁生轉用皮下注射式的生物制劑,令恆常的治療變得更為方便,病情受控理想,並無明顯副作用,且能減少口服類固醇份量。梁先生目前保持雙眼視力良好,亦無青光眼,白內障等併發症,重拾正常生活。

新微創技術令黃斑裂孔康復期減半

原發性黃斑裂孔常見於長者,以往被喻為不治之症,直至1991年玻璃體切除及氣體交換手術出現,為病人帶來新希望,香港眼科學會副會長及展覽籌委會主席葉佩珮醫生指出,傳統手術須將玻璃體切除,結構成功率僅六至七成,未必能有效完整修補裂孔,病情可能持續甚至惡化。隨著眼科醫療科技一日千里,現時引入了光纖斷層掃描、內界膜剝除及倒翻手術、微創切除及短效氣體等嶄新技術,黃斑裂孔手術的閉孔率已達98%,亦加快復元時間及術後舒適度。孫先生先後經歷過新舊式手術,2003年偶然接觸到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查黃斑部病變的工具)時發現視力扭曲,後被確診原發性黃斑裂孔,並接受手術,惟當時技術所限,裂孔未被完全修補。近年檢查時更發現持續性黃斑裂孔有所惡化,醫生採用嶄新技術為他修補,術後視力改善達三倍。相隔10年,孫先生表示兩次手術最明顯的進步是康復期大大縮短,由於這類手術病人須於術後持續以面朝下的方式俯臥一段時間,利用氣壓幫助裂孔癒合,從而提升視力及減低因黃斑裂孔所引致的併發症。傳統手術的氣體會在眼球維持6-8星期,病人亦須需要持續俯臥2-3星期,孫生笑言上次的經歷令他非常痛苦,今次只需俯臥1星期感覺舒服得多。

回顧香港眼科醫療百年發展 白內障手術葡萄膜炎治療大躍進
回顧香港眼科醫療百年發展 白內障手術葡萄膜炎治療大躍進

白內障嶄新手術大大縮細傷口

白內障是常見眼疾,隨著年齡增長,眼睛內透明清澈的晶體可能會老化,變得混濁,令患者的視力感到模糊,眼科專科醫生賴曉平指出,至目前為止手術是最有效治療方法,現時出現了更好的手術方法、相關儀器和人工晶體的設計能為患者帶來更佳的治療效果。70歲的麥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分別在左右眼經歷了兩種新舊技術的異同。2016年被確診白內障,他的右眼白內障非常成熟,須接受傳統的囊外白內障摘除手術,醫生先為患者的眼角膜邊緣切開較大的傷口,並將晶體取出,同時亦要為患者縫線及術後拆線,復元時間較長,造成不便;而麥先生左眼因白內障成熟程度較輕微,醫生便建議他接受嶄新的超聲波乳化白內障手術。此手術利用超聲波乳化系統將混濁的晶體乳化成微細碎片,然後將之吸出,再植入可摺疊的軟式人工晶體,傷口大大減低,由以往的7-8毫米大大縮減至大約2毫米。賴醫生表示新手術的好處是讓病人視力較早康復,手術後散光變化較少。當患者感到白內障影響日常生活時,可與醫生商討是否需要接受手術,不用等待白內障熟透才考慮。適時處理白內障可避免病情惡化和讓患者恢復健康的視力。

關於香港眼科醫學院

香港眼科醫學院是法定機構,主要工作是制定及評核香港眼科專科醫生的標準,為本港眼科診療服務、教育及研究等奠定了發展基礎。香港眼科醫學院成立於1994年10月25日,當時的創院院士有23人,至今已有院士超過300人,而在職培訓的眼科醫生已超過80人。學院成立的宗指包括促進眼科領域的知識發展及香港的眼科護理標準,舉辦大型國際學術交流會,發展和保持眼科領域的專業水平,擔任眼科教育或公共利益問題的諮詢機構,以及鼓勵和支持眼科的培訓,持續教育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