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一名47歲男子因扭傷接受中醫針灸治療,數日後竟被「食肉菌」入侵,引發壞死性筋膜炎,最終需截斷左下肢保命。這起事件敲響警鐘——究竟這種致命病菌如何侵襲人體?誰是高危族群?又該如何防範?
~
「食肉菌」是什麼?
「食肉菌」的醫學名稱為甲類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簡稱GAS),是一種可在人體皮膚、咽喉潛伏的常見細菌,多數情況下不會引起重症。但若經由皮膚傷口進入體內,便可能釋放毒素,引發壞死性筋膜炎,迅速破壞皮下組織、筋膜與肌肉,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此感染進展極快,病情往往在短短24至72小時內急速惡化,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高達30%。
是一種潛伏在喉嚨、皮膚的細菌,平時無害,但一旦透過皮膚破口入侵體內,就可能迅速釋放毒素,24至72小時內破壞肌肉、筋膜,嚴重可致命。.jpg)
~
~
如何會到感染食肉菌?
- 傷口接觸:如切割傷、擦傷、燙傷、針灸、注射、穿耳等。
- 皮膚病變:如濕疹、潰瘍導致皮膚屏障受損。
- 飛沫傳播:與感染者密切接觸,透過咳嗽、打噴嚏傳播。
- 海水或海鮮感染:尤其是另一種「創傷弧菌」,常見於生蠔等未熟海鮮中。
~

誰是高風險人士?
並非所有人感染後都會發展為壞死性筋膜炎,但以下族群需格外警惕:
- 糖尿病或慢性病患者:如腎病、肝病、高血壓。
- 免疫力低下者:癌症治療中、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者。
- 皮膚有傷口的人:哪怕是微細的抓痕、蚊叮或針孔。
- 年長者及幼童:免疫系統較弱。
- 肥胖人士:研究顯示其感染後併發重症的機率亦較高。

食肉菌的警號
壞死性筋膜炎初期症狀易與普通感染混淆,但若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 傷口劇烈疼痛,程度與表面外觀不符
✅ 區域性紅腫、發熱、變色,甚至出現水泡或黑斑
✅ 突然高燒、畏寒、心跳加快、低血壓
✅ 意識混亂、虛弱無力,可能進入敗血性休克
📍重點:早期診斷是關鍵,愈早使用抗生素及清創手術,存活率愈高。
~
預防食肉菌感染1. 處理傷口不可馬虎
即使只是蚊叮、針孔或輕微擦傷,也應:
- 用生理鹽水或消毒藥水清洗
- 使用無菌紗布覆蓋,保持乾爽
- 傷口未癒合前避免游泳、泡海水
2. 慎選醫療服務
針灸、拔罐、注射等侵入性療程應:
- 選擇正規持牌診所
- 留意是否使用一次性針具
- 醫師應消毒雙手及針刺部位
3. 避免進食未煮熟的海鮮
尤其是生蠔、刺身,建議高風險族群完全煮熟後才進食,處理生食時應戴手套,防止刺傷感染。
4. 提升免疫力
-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
- 慢性病患者應穩定控制血糖、血壓
5. 防護
家中急救箱應備齊優碘、無菌敷料、生理鹽水,避免單一依賴酒精。若傷口深或接觸污染物,建議就醫評估是否需要預防性抗生素。
~

不幸食肉菌感染怎麼辦?
若經確診為壞死性筋膜炎,時間就是生命,把握黃金72小時非常關鍵,治療步驟包括:
- 立即靜脈注射廣效抗生素
- 緊急清創手術,移除壞死組織
- 嚴重時需入住ICU、接受多次手術,甚至截肢保命
~
毋須恐慌但不能鬆懈
「食肉菌」雖屬罕見,但一旦爆發,後果嚴重。市民無需過度驚慌,但應提高警覺,重視每一道傷口,選擇安全治療方式,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記住一句話:「一針一傷口,一護一安全」,防範從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