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最新研究揭示:一種名為 「普通擬桿菌」(Phocaeicola vulgatus) 的腸道細菌,竟然會在暗地裡「拆台」,干擾免疫系統,使部分肝癌患者對免疫治療反應變差甚至出現耐藥性!研究刊登於 《Cell Reports Medicine》,為提升免疫療法效果帶來全新突破方向。
這項研究對於理解肝癌免疫治療中的腸道微生態影響具重要意義,尤其是如何影響肝癌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

~
為何腸道細菌會影響肝癌免疫治療?
研究團隊指出,人體腸道住着數以萬億計細菌,牽一髮動全身。其中腸道與肝臟之間存在一條緊密的「腸-肝軸」,腸道細菌的代謝物會經血液或門靜脈直接送到肝臟,影響免疫反應、代謝功能,甚至腫瘤生長。
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孔鳳鳴教授解釋:「癌症患者與健康人士的腸道菌群組成非常不同,它就像一個『隱形控制中心』,會影響肝癌免疫治療的效果。」
~
~
令肝癌免疫治療失效的普通擬桿菌
研究發現:「普通擬桿菌」含量愈高,患者更易對免疫治療無反應
這些發現讓我們對於肝癌免疫治療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並能促進未來的治療策略制定。
團隊分析肝癌患者的腸道菌組成,發現那些:
- 免疫療法效果不佳
- 或出現耐藥性
的患者,其腸道內皆有更高水平的 普通擬桿菌。
為進一步驗證,研究人員把這種細菌移植到本來對免疫治療反應良好的肝癌小鼠體內,結果小鼠立即出現 耐藥現象 ——證實這隻細菌的確會干擾治療。

破壞機制曝光:「普通擬桿菌」搶走關鍵代謝物!
關鍵在於一種很重要的細菌代謝物: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吲哚乙酸有甚麼作用?它能夠:
- 激活殺傷性 T 細胞
- 幫助 T 細胞增殖
- 協助免疫系統更有效攻擊腫瘤
換句話說,吲哚乙酸越足,免疫治療越有效。但研究團隊發現:普通擬桿菌會大量消耗製造吲哚乙酸所需的前體物質!
- 腸道中的吲哚乙酸含量下降
- T 細胞失去「火力」
- 無法有效識別並清除腫瘤細胞
- 令免疫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這種「叛徒式破壞」是肝癌免疫療法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來方向:開發「腸道菌調控療法」讓治療更精準
研究第一作者趙彩甯博士指出,「只要檢測患者腸道內普通擬桿菌的水平,便能預測其對免疫療法的反應。」
這意味著,未來治療可以更個人化,例如:
- 調整腸道菌群組成
- 補充吲哚乙酸
- 或針對特定菌種作出干預
讓患者的免疫系統重新「武裝」,提升療效。
孔鳳鳴教授亦強調:「傳統的抗癌策略往往聚焦於攻擊腫瘤本身,今次的發現顯示應同時兼顧體內菌群微生態。隨着對腸道微生態的理解加深,未來有望融合 免疫療法 + 菌群調控,提升肝癌治療成功率。
透過調整腸道微生態,可以提升患者對肝癌免疫治療的反應,這是未來治療的一大方向。
因此,理解腸道菌群對肝癌免疫治療的影響,將是提升治療效果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