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雖然是一種慢性病,但並非無藥可治,不用灰心到以為只能「睇命水」。只要接受適當藥物治療及改善生活習慣,患者仍有機會控制病情、回復接近正常生活。但若患者不依醫囑,病情有機會急速惡化。今集「醫+實測」由心臟科專科黃信希醫生拆解藥物治療的重要性。
心臟衰竭對健康有多大威脅?
心臟衰竭是公立醫院常見的入院原因之一。據統計約有半數患者在出院後一個月內因病情惡化而需再次入院1,五年死亡率更高達五成2,較部分惡性腫瘤更高,反映病情絕不能掉以輕心。

藥物治療是穩定病情的基石
雖然目前未有可根治心臟衰竭的方法,藥物仍然是控制病情的主要方法。醫生會根據病人心臟衰竭的類型與嚴重程度,為其制定個人化的藥物組合。針對射血分率降低型心臟衰竭(HFrEF),即心臟肌肉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泵血至全身,美國心臟協會及歐洲心臟學會均建議使用四大支柱藥物作一線藥物治療,包括:
- SGLT2 抑制劑
- ACE抑制劑、ARB、ARN抑制劑
- β受體阻滯劑
- MRA 抗鹽皮質激素
這些藥物不但可紓緩症狀、延緩病情惡化,亦能降低住院率與死亡風險,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3,4,5。醫生通常會安排患者同時使用這四種主要藥物,並在數週內慢慢調整藥量,從而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

常見誤解令治療大打折扣
不少患者對藥物抱有誤解,令治療成效受影響。例如有患者曾反映在網上得知藥物副作用多而想「揀藥食」,事實上藥物副作用因人而異,並非每位患者都會出現。如出現不適情況,醫生可透過調整劑量或更換藥物,務求在療效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亦有部分患者服藥數天後未見明顯效果,或覺得症狀有所改善,便擅自停藥。其實心臟衰竭藥物往往需持續服用方能持續發揮作用,貿然停藥反而會有機會令病情急轉直下。
如何處理藥物副作用?
心臟衰竭藥物或會引起如咳嗽、血壓偏高或偏低、心跳過慢等副作用6。患者應定期量度血壓及脈搏,留意身體有否出現異常情況。如懷疑與藥物有關,應盡快聯絡主診醫生,而非自行停藥。醫生會透過調校藥物份量,或轉用其他藥物來減輕副作用。
心臟復康可降低死亡率達三成
單靠藥物並不足夠擺脫心臟衰竭的困擾。病人還需配合生活習慣改變,包括戒煙、戒酒、均衡飲食、減少油鹽糖攝取及適量運動,尤其要控制鹽份及水份的攝取,以減低病發風險。
心臟復康計劃亦有助大大改善病情,計劃除提供疾病與藥物資訊外,亦會按病人身體狀況,訂立個人化訓練方案。研究顯示,完成心臟復康計劃可降低三成死亡率7,是相當有效的輔助治療。

心臟衰竭雖是慢性病,但只要及早求醫、正確認識病情並配合治療方案,仍有機會逆轉病情,與常人一樣健康生活。
如有任何關於您的治療的疑問,請向您的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以上資訊由阿斯利康全力支持。
HK-11637
參考資料:
- 2024 Heart failure public talk.
-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2/36/3599/6358045
- https://www.heartfailurematters.org/what-your-doctor-can-do/sglt2-sodium-glucose-cotransporter-2-inhibitors/
-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0000000000001063
-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2/36/3599/6358045
- https://www.nhs.uk/conditions/heart-failure/treatment/
-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JAHA.123.033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