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年輕化 】大腸鏡統計數據:逾5成人有腺瘤瘜肉 腸鏡檢查可降癌變風險

分享: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whatsapp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elegram

~

延伸閱讀: 大腸鏡統計數據:逾5成人有腺瘤瘜肉 大腸癌風險高 腸鏡檢查可降癌變風險

根據香港醫管局的癌症統計,大腸癌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仲係全港第二位致命的癌症,55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不斷增加。要點可以預防大腸癌?一齊聽下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醫生既講解!

#大腸癌 #大腸內窺鏡 #痔瘡 #香港專科

香港大腸癌死亡率高 患者年齡越趨年輕

根據香港醫管局的癌症統計,大腸癌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第二位致命的癌症,佔全年癌症死亡個案的14.6%。以往大眾認為大腸癌是老人專利,但中大研究發現大腸癌在亞洲區有年輕化的趨勢,55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不斷增加:香港年增1.7%,上海更年增3%。香港專科於2016-2018年的大腸鏡統計數據中,55歲以下發病的大腸癌患者逾一成半(66名),最年輕的患者年僅22歲。年輕化原因或與肥胖相關。因此外國組織建議大腸癌篩查年齡由50歲降至45歲。

大腸内窺鏡可切除癌變瘜肉

多數的大腸癌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慢慢演變為癌症。醫生利用可屈曲的內窺鏡,由肛門進入大腸,觀察有否發炎,瘜肉或腫瘤等疾病。如果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會即時利用內鏡儀器切除,並即時抽取組織樣本作化驗 。長瘜肉、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因此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及早切除有機會癌變的腺瘤瘜肉。若瘜肉已演變成癌症,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大腸癌一期的病人五年內存活率可多於9成。

瘜肉可分為五大類,其中腺瘤瘜肉有癌變風險,可發展成大腸癌。
瘜肉可分為五大類,其中腺瘤瘜肉有癌變風險,可發展成大腸癌。

香港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由2014年開始,直至2020年全面推展至資助所有50至75歲無徵狀的香港市民,計劃不設限額,以每兩年進行一次大腸癌篩查。經過多年的努力,香港的大腸癌新增案例有了明顯的跌幅,是香港常見癌症中唯一一個新增案例遞減的疾病。

逾七成腸道有瘜肉

香港專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分析合共16,604份腸鏡報告,結困發現78.1%病人腸道內存在最少1粒瘜肉、 腺瘤瘜肉發現率為58.1%。癌症發現個案為421宗 (2.5%),當中55歲以下的大腸癌者佔16%,男性患大腸癌的比例比女性高出兩成。

大腸鏡與痔瘡手術可同時進行

若患者因不明原因便血,醫生會建議同時進行大腸鏡及痔瘡手術。

血便是指帶有血液的糞便,可分為兩種:

  1. 黑色血便:出血位置很大機會在上消化道,反映有輕微腸胃出血,胃潰瘍等疾病。此外,服用鐵劑、鉍鹽制酸劑、阿斯匹靈等亦有機會產生黑便。
  2. 紅色血便:出血位置很大機會在下消化道。鮮紅色,并且衛生紙上有較多血跡,通常與痔瘡有關;暗紅色,可能與小腸後端與大腸的疾病。發病部位距離肛門越遠,顔色普遍會越暗。

根據醫管局年報,在本港在2015、2016年因痔瘡留醫私家醫院或公立醫院的人數分別是:24725人、26077人;在衞生防護中心2010年調查亦顯示,13.5%18歲至64歲港人患有痔瘡。

痔瘡手術同時進行過程
痔瘡手術同時進行過程

衛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