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大常見的癌症,在2019年錄得5,556宗新增個案,10年間個案累積升幅近三成,在45至64歲的成年男性中,大腸癌更是頭號癌症。除了定期接受腸鏡檢查外,飲食習慣亦與大腸癌息息相關。很多人以為大腸癌患者需要進行高纖飲食,原來預防與醫治大腸癌的飲食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癌症基金會註冊營養師周倩蕾為我們逐一打破大腸癌飲食迷思!
~
超級食物可防大腸癌?
有研究指高脂肪和低纖維飲食習慣,進食加工、燒焦食物和過量紅肉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機會。周倩蕾表示,近年興起的生酮飲食,由於是高脂肪和避免進食水果,與預防大腸癌的飲食並不一致。若有腸癌家族史或腸癌康復者,開始生酮飲食前應先咨詢醫生或營養師。而另一個常見的減肥方法—168斷食法,由於要把一日的熱量攝取集中在八小時內,未有影響食物選擇,相對安全,不過對於治療中的大腸癌患者卻不適用。
此外,關注健康的人士亦常提倡進食「超級食物」(如藜麥、番茄、亞麻籽、全穀類/糙米等),雖然對身體都有不同的好處,但其實沒有單一食物可以預防癌症或避免復發,只有健康均衡飲食及生活習慣可以有助降低風險。
~
~
大腸癌患者反而忌高纖
香港人每天膳食纖維平均攝取只有15克,但成年人應每天攝取25克的膳食纖維。周倩蕾提倡透過多吃蔬果、果仁及籽類,以豆類代替肉類攝取。 要留意高纖飲食並非人人適用,大腸癌治療期有別於預防大腸癌的高纖飲食習慣,由於膳食纖維不能被人體消化,若腸道已被腫瘤阻塞了大半,高纖維的消化物或不能通過,造成腸塞的情況。因此患者或需因應腫瘤大小而進行低纖飲食。
延伸閱讀:大腸鏡統計數據:逾5成人有腺瘤瘜肉 大腸癌風險高 腸鏡檢查可降癌變風險
~
別讓疫情延誤腸鏡檢查
大腸癌是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適時進行大腸鏡檢查能及早發現瘜肉並加以切除,有效阻止瘜肉增大及演變為癌症。大腸癌患者若在早期得到妥善治療,5年相對存活率可以高達90%,但如果延遲確診至第4期,存活率僅剩9.3%。過去兩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市民外出意欲大減,不少更會避免前往醫院檢查或就醫,進行腸鏡檢查的人數相對下降。隨著疫情逐漸緩和,香港癌症基金會呼籲年過50歲以上、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或腸臟曾長有瘜肉,應適時進行大腸鏡檢查及大便隱血測試,有助診斷和及早揪出大腸癌。
~
大腸癌初期病徵
假若出現以下症狀,就代表大腸可能出現問題,應要從速求診︰
- 糞便帶血(鮮紅或深黑色)或附有黏液
- 大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兩星期(例如間歇性便秘或腹瀉,糞便幼如鉛筆,排便後仍想再大解。)
- 持續腹部不適(腹脹和絞痛)
- 體重下降而無明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