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增加癌病風險?腸胃鏡檢查助及早發現隱患!】
什麼是腸胃鏡檢查?
腸胃鏡檢查是一種內窺鏡檢查,用於診斷及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
- 胃鏡:(上消化道內視鏡)用於觀察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
- 大腸鏡:(下消化道內視鏡)用於檢查大腸及直腸內部情況
這些檢查透過細長、柔軟的內窺鏡,配備攝影鏡頭及光源,將消化道內壁的清晰影像傳送至螢幕,讓醫生能直接觀察,如息肉、潰瘍、炎症或早期癌症等情況。腸胃鏡不僅能診斷疾病,還可在檢查過程中進行活檢或移除異常組織。對於有消化道問題或高風險人士,如50歲以上或有家族病史者,定期進行腸胃鏡檢查是保障健康的重要一環。
~
~

~
腸胃鏡檢查過程
為確保腸胃鏡的影像清晰及診斷準確,患者在檢查前需做好一系列準備。
照大腸鏡:患者需提前數天進行低渣飲食,並於檢查前一天服用瀉藥,確保腸道清空。檢查時一般會使用鎮靜劑或麻 醉,減輕不適感。醫生會將內窺鏡經肛門緩慢送入大腸,過程中可能注入少量氣體以擴張腸壁。
照胃鏡:需在檢查前六至八小時禁食,以避免有食物殘留在胃部,影響觀察。鏡檢查則透過口腔插入內窺鏡,沿食道推進至胃部及十二指腸。攝影鏡頭會將消化道影像傳送至螢幕
醫生檢查腸胃內壁的時候,可同時進行活檢、切除息肉或止血等治療。檢查後,患者通常需休息一至兩小時,待藥效消退。

~
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寄生於胃黏膜的細菌,腸胃鏡檢查不僅能直接觀察胃部情況,亦是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醫生在胃鏡檢查過程中,可從胃部提取2至3小塊組織樣本,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RUT)、病理組織學分析或細菌培養,以確認是否感染,從而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

~
I類致癌物: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與多種胃部疾病息息相關。感染後,患者常出現上腹痛、脹氣或消化不良等不適,若長期未治療,細菌會逐漸破壞胃黏膜保護層,進而增加消化性潰瘍(如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I類致癌物,因為持續感染可能引致胃黏膜萎縮或腸化生,進一步提升胃癌的發生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帶菌者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仍可能在不知情下傳播細菌。若情況嚴重,患者甚至會出現食慾下降或體重減輕等問題。
~
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要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維持腸胃健康,應從日常生活細節著手,保持良好的飲食與個人衛生習慣,避免與人共用餐具,降低感染風險。對於有胃病家族史或長期出現胃部不適的人士,建議定期接受腸胃鏡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及處理潛在問題,減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腸胃鏡檢查不僅能及早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其他消化道疾病,也為患者提供了及時治療的機會。及早檢查、及早介入,才能真正保障腸胃安全,讓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